一、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基因检测总述
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基因检测是对英文疾病名称为Lysinuric Protein Intolerance的疾病进行的各类不同的基因检测的总称。该病又叫做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赖氨酸尿性蛋白不耐受症。ICD编码是E72.0。该病是SLC7A7基因突变导致表达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基侧膜的y(+)LAT-1蛋白缺陷而形成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氨基酸尿症[1] 。SLC7A7基因位于染色体14q11.2,其编码的蛋白质y(+)LAT-1是转运体y(+)L的轻链亚单位,该转运体的功能是负责吸收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等双碱性氨基酸[2] 。LPI患者不但尿液中排出上述大量双碱性氨基酸,而且小肠对上述氨基酸的吸收能力也下降,因此血浆双碱性氨基酸水平降低,并最终形成复杂的临床表现。目前认为LPI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部分临床表现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赖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其血浆水平低下被认为与生长发育落后有关;而精氨酸和鸟氨酸均为尿素循环的中间产物,其缺乏被认为是LPI高氨血症的产生原因。因此,LPI患者尿素循环的酶和载体或转运体均没有结构缺陷,而是中间产物不足导致尿素循环发生了功能性缺陷[3]。
二、什么样的人应当做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基因检测?
顽固性呕吐并发作性腹泻、大量摄入蛋白质后出现抑制甚至昏迷、喂养困难、厌食蛋白质丰富的食品、生长发育迟缓、肝脾大、肌张力低下[4] 。此外,LPI患者还可出现骨质疏松、肺部表现(进行性间质性改变、致命的肺泡蛋白沉积症)、肾脏表现(进行性肾小球和近曲小管疾病)和骨髓病变(贫血、白细胞数目降低、血小板减少等),部分患者表现为肝功能不全和急性胰腺炎。
三、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基因解码
SLC7A7基因位于染色体14q11.2,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四、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基因检测的临床诊断
LPI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生化特征,最近SLC7A7 基因突变分析也用于本病诊断。生化特征对本病诊断意义重大:(1)进食蛋白质丰富食品后出现的高氨血症;(2)尿乳清酸排泄增多,与HHH综合征类似,本病尿乳清酸排泄增多被认为是尿素循环受累导致氨基甲酰磷酸大量堆积而嘧啶合成旺盛的表现;(3)血浆阳离子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水平通常降低,而丝氨酸、甘氨酸、瓜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酰胺水平升高;(4)阳离子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在尿中排泄增多。
五、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基因检测确诊后的治疗
本病长期治疗要以低蛋白饮食为基础。口服瓜氨酸有助于预防餐后高氨血症,提高蛋白质耐受性,而口服赖氨酸则有助于维持血浆赖氨酸正常水平[5]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可改善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呼吸功能。高血氨危象的治疗则类似其他UCD类型的治疗,如可用盐酸精氨酸静滴或者苯甲酸钠(或苯乙酸钠)降血氨,提供高热量以抑制体内蛋白质分解产氨等。
六、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基因检测的科学依据
[1]Sperandeo M P, Andria G, Sebastio G. Lysinuric protein intolerance: update and extended mutation analysis of the SLC7A7 gene[J]. Human Mutation, 2010, 29(1):14-21.
[2]Palacín M, Bertran J, Chillarón J, et al. Lysinuric protein intolerance: mechanisms of pathophysiology[J]. Molecular Genetics & Metabolism, 2004, 81(4):27-37.
[3]宋元宗. 尿素循环障碍研究新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3):168-171.[2]SantamariaF, BrancaccioG, ParentiG,等. 1例赖氨酸尿性蛋白不耐受症患儿心肺移植后反复发作的致命性肺泡蛋白沉着症[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5(01):48.
[4]Sebastio G,Fecarotta S,Sperandeo MP. Lysinuric protein intolerance [DB/OL].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8-11-17]. http://www. ncbi. nlm. nih. gov/bookshelf/br. fcgi?book=gene&part=lpi.
[5]Lukkarinen M, Näntö-Salonen K, Pulkki K, et al. Oral supplementation corrects plasma lysine concentrations in lysinuric protein intolerance.[J]. Metab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2003, 52(7):935-938.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