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病、罕见病基因检测导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简称渐冻症,又称为运动神经元病(MND)、夏科(Charcot)病、卢伽雷(Lou Gehrig)病,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患此病。该病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造成运动神经元死亡,令大脑无法控制肌肉运动,肌肉也会因缺乏运动而萎缩。基因解码专家从接触的大量案例表明,渐冻症的治疗首先要从发病根源出发,找到致病基因对症治疗,同时,致病基因的明确,也为后代的优生优育提供了遗传咨询依据。
案例分享
2015年11月,佳学基因解码研究中心接收到来自山西太原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血液样本。
患者情况:患者吴磊(化名)、男、19岁,委托佳学基因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鉴定。据吴磊母亲王女士描述,孩子1年前不知什么原因逐渐出现右下肢无力的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右侧大腿肌肉最大周长较左侧减少10cm。肌电图检查报告神经原性损害,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王女士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说家族没有人有相关患病史,为什么孩子会患病,他之前是那么爱跑爱跳,接下来的路他该怎样去面对。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帮助王女士联系到了佳学基因,为吴磊查找致病基因。
基因解码:佳学基因工作人员采集了吴磊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基因解码结果显示:吴磊S**1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病的致病基因,随后并对吴磊的父母进行该基因的验证,父母均正常,考虑自发突变可能性大,如果生二胎的话将不会受到影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简称渐冻症,又称为运动神经元病(MND)、夏科(Charcot)病、卢伽雷(Lou Gehrig)病,是一种影响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疾病,运动神经元是专门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存在于脊髓和脑中。根据佳学基因在《人体基因序列变化与人体疾病表征数据库》中记录,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运动神经元随着时间流逝死亡(萎缩),导致肌肉无力,肌肉萎缩,无法控制运动,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渐冻人症”。美国报告ALS的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为2/10万~4/10万,患病率为4/10万~6/10万,中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原因
基因解码研究表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可分为家族遗传性和散发性。几种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ALS,并有助于散发性ALS的发展。在美国和欧洲,C**72基因突变占家族性ALS的30%至40%;在全球范围内,S**1基因突变引起15%至20%家族性ALS,TA**P和F*S基因突变各占约5%;与家族性ALS相关的其他基因突变各占一少部分。据估计,60%的家族性ALS患者有遗传性基因突变。C**72,S**1,TA**P,和F*S基因是运动神经元和其他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通过基因解码,佳学基因可以分析不同的基因突变是如何导致运动神经元的死亡,如何引起运动神经元过大而过度敏感导致功能异常。
在一些家族性ALS由于其他基因突变引起的病例中,基因解码确定了导致ALS的机制。一些基因突变导致轴突发育的破坏,轴突是神经细胞(如运动神经元)的专门用于传播神经冲动的结构。轴突结构、形状的改变可能会损害从神经到肌肉的脉冲传播,导致肌肉无力和萎缩。其他突变导致运动神经元中轴突正常功能所需材料的运输减慢,最终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额外的基因突变阻止有毒物质的分解,导致其在神经细胞中的积聚。有毒物质的积累可能会损伤运动神经元,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散发性ALS的原因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众多的基因突变,增加了ALS的患病风险,导致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改变、降低或丧失。具有ALS高风险基因突变的个体在基因和环境素因素诱发下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可能非常微弱,以至于被忽视,在没有基因解码的干预下,最早的症状包括肌肉抽搐,抽筋,僵硬或乏力。患者可能会有发音障碍,继而发展为吞咽困难。由于长时间生病,许多ALS患者由于吞咽困难导致的食物摄取减少,身体的能量需求(新陈代谢)增加,导致营养不良。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更加萎缩,手臂和双腿开始变的纤细,随着肌肉组织萎缩。ALS患者最终失去肌肉力量和行走能力,依赖轮椅,并且越来越需要他人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无力让患者无法使用手臂功能,呼吸肌的衰弱导致呼吸困难。大多数ALS患者在ALS首次出现体征和症状后的2〜10年内死于呼吸衰竭,但病情的进展在患者之间的差异很大。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鉴定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遗传性基因病,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伤害。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除了及早到医院就诊外,更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一方面可以帮助制定高效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后代规避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生。
“佳学基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鉴定”采用佳学基因独有的基因解码技术,结合国际国内数据库,在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精准分析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生的上百种致病基因,实现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准确诊断与分型:
(1)对于未发病人群,提示个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风险,帮助及早预防,调整心理和环境因素,有效避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生;
(2)对于患病人群,找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的基因原因,选择最有效、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精准治疗;
(3)对于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家族史的人群,找到致病基因,可以指导优生优育,终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在家族的延续,让后代或者二胎不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此外,正常夫妻也可能携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基因,在备孕前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基因解码可以降低和规避后代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风险。
治疗方式
美国基因解码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用“基因剪刀”成功“剪掉”了小鼠运动神经元中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使携带致病基因小鼠的发病时间推迟、寿命延长,为治疗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新希望。目前首先可以通过佳学基因致病基因鉴定查找致病基因,找到对症的治疗药物,在未来3-5年内,相信随着基因矫正技术的完善,可以通过佳学基因的基因矫正项目对渐冻症实现彻底治好。
适用人群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鉴定?
1、 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临床表型的患者;
2、 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临床表型的疑似患者;
3、 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家族史的人群;
4、 生育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儿的夫妇;
5、 想了解自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风险的人群;
6、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高发地区人群。
样本类型
参考文献
1、姚晓黎,张成.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因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177-179.doi:10.3760/j.issn:1006-7876.2001.03.026.
2、RABIN BA, GRIFFINJW, CRAIN BJ,et al. Autosomal dominant juvenile 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J]. 1999,Pt.8(Pt.8):1539-1550.
3、TANRIDAG,T,COSKUN,T, HURDAG,C,et al.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 due to aluminium depositionin the spinal cord: a light microscopical study.[J]. 1999,2(2):193-201.
版权说明:本文系佳学基因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