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学基因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检测及其治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目标是治愈肿瘤、拯救眼睛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视力,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好消息是,如今发达国家使用基因检测等综合技术,存活率已超过 95%; 然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摘除术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并且由于治疗经常失败,生存率要低得多。 例如,美国一只眼睛的存活率和视力保留率分别高于 99% 和 90%,而非洲患者的存活率低至 40% 。
除其他外,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ICRB)的眼内分类来选择治疗方法。 除了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之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案存在巨大差异外,这些国家早期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筛查计划也很初级且不统一。 如果及早诊断和治疗,不太激进的治疗方式足以治愈视网膜母细胞瘤。 问题之一是晚期诊断,这降低了挽救眼球的机会。 由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引入了新生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筛查。 各国之间生存率差异的罪魁祸首是昂贵的治疗程序以及专业眼科医生的认知差异。
为了筛查个体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易感性,必须对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基因检测,以更好地了解遗传的性质及其体质倾向。 近年来,人们开发了大量的分子检测方法来鉴定RB1基因致病性突变。 同样重要的是要强调国家眼科疾病基因分型和表型网络 (eyeGENE®) 由国家眼科研究所 (NEI) 于 2006 年创建和启动。特别是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该网络已收录118 名参与者,他们已经接受了该儿科基因检测 疾病 (https://eyegene.nih.gov/) 。
当患者进行摘除手术后可以从肿瘤 DNA 中分离出 DNA 时,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很高。 可以使用该 DNA 进行多种技术,包括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 (MLPA)、杂合性丢失 (LOH)、等位基因特异性 PCR、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阵列以及最终的新一代测序 (NGS) ,然后对检出的区域进行桑格经典测序。 为了对 RB1 基因进行完整的遗传评估,开发了一种多步骤测定法,其中包括 DNA 测序,以识别编码外显子和紧邻侧翼内含子区域以及启动子区域内的突变; 重复/缺失分析以及 RB1 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分析。 幸运的是,由于现代治疗方案的改进,目前进行的摘除手术较少,从而限制了获取肿瘤 DNA 进行体细胞 RB1 分析。 因此,对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外周血检测的准确性需要高; 然而,他们通常不会测试整个 RB1 基因座,这使得它们提供的信息较少。 RB1 的调控区域或表观遗传事件在常规的基因检测中也没有进行常规测试 。 外周血基因检测的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种系突变,如果种系中不存在致病性变异,则表明不存在易感性。 然而,未检测到 RB1 致病性变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存在种系 RB1 致病性变异,因此没有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性,但传统的诊断性基因检测并不能探索整个 RB1 基因座; 因此,不能排除 RB1 种系易感致病变异。
通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CMA) 等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外周血 DNA。 突变鉴定可以通过扩增目标区域的传统桑格测序或通过 SNP 阵列进行。 RB1定制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和NGS方法最近被用来优化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断分子测试。 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点突变、宏缺失、重复,并将嵌合体的检测范围缩小到 1%。 最近另一种提高总缺失检测频率并识别包括种系嵌合在内的基因组异常的方法是使用 MLPA 和直接测序。
正如佳学基因所反覆强调的一样,下一代测序 (NGS) 基因解码策略在患者的管理和咨询中变得至关重要。 使用 Illumina MiSeq 和精密生物信息学流程进行靶向 NGS 的研究也被用来识别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一系列致病变异 。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难以接近且存在引发肿瘤扩散的风险,直接组织活检对于 RB 是禁忌的。 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诊断和预后。 由于活检是禁忌的,获得用于诊断和预后目的的 DNA 的新型非侵入性替代方法之一是关注无细胞 DNA (cfDNA) 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替代肿瘤活检。 肿瘤基因组的来源是cfDNA,可以从眼前节房水(AH)中获取。 cfDNA 包含源自基因组 DNA 和循环肿瘤 DNA (ctDNA) 的片段。 ctDNA 被证明可以代表肿瘤。 它由大约 200 个碱基对长的小型 DNA 片段组成,通过各种过程释放到血液中。 当从血浆中收集时,可以根据癌症相关突变的存在将 ctDNA 与基因组 DNA 区分开来。 在基因解码科研证据的分享中,利用RB1基因的高深二代测序(NGS)表明,在眼内单侧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检测ctDNA是可能的。 通过这种方法,佳学基因能够检测到 77.8% 的先前报道的体细胞 RB1 突变。 然而,15%的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仍可能携带种系突变,这表明外周血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佳学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