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学基因检测】G6PD基因检测_儿科、新生儿科大夫强力推荐
基因检测导读:
1. G6PD是一种关键的氧化还原酶,在红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G6PD缺乏会导致红细胞容易受损,引起溶血性贫血。
2. G6PD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性连锁遗传疾病,好发于地中海地区、非洲、亚洲等地。中国南方地区较多见。
3. G6PD缺乏者接触某些食物或药物后可能引起急性溶血发作,临床表现为黄疸、尿黑等。所以G6PD基因检测对于新生儿及儿科患者的用药指导很重要。
4. 诊断主要通过G6PD酶活性检测和基因检测。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溶血相关指标检查。
5. 治疗上最关键的是避免引起溶血的药物和食物,必要时给予输血和对症支持治疗。缺乏症本身无法治愈。
综上所述,G6PD缺乏症的检测和防范在儿科和新生儿科领域非常必要,医生有责任为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和指导。
G6PD基因检测及其注意事项:一定要让医生和患者知道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遗传病,具有相似表征的可能性之一是由G6PD基因的失活性突变所致。基因解码表明,G6PD缺乏者更易受氧化应激的影响,导致典型的急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然而,新生儿G6PD缺乏症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风险增加,可能快速升高导致胆红素脑病(BIND)。新生儿期的G6PD缺乏症常无明显的溶血迹象,其病理生理机制与蚕豆病不同。但是常常将之称之为蚕豆病。佳学基因讨论和比较了这种酶疾病的两种临床表现所涉及的机制途径。与蚕豆病中红细胞膜破坏和Heinz小体形成不同,导致黄疸的G6PD缺乏症可能是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过氧化物还原酶2循环受损的结果,从而影响胆红素清除。对G6PD缺乏症的筛查和对受影响婴儿的密切监测是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方面,可防止脑核黄疸性痴呆(一种永久性和破坏性的神经系统损伤)。WHO建议对G6PD缺乏症高流行地区的所有婴儿进行G6PD活性筛查。作为筛查工具的传统荧光斑点试验虽然价格低廉,但会漏过大量G6PD活性中度缺乏或部分缺乏的杂合子女性。佳学基因检测将讨论一些较新的和新兴的实验室测试和诊断方法。而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发展促进了对遗传变异在蛋白质结构内空间分布的研究,这可以预测它们的功能和结构效应。佳学基因通过基因检测科普文章重点介绍了几种已知的G6PD变体,根据突变位点和氨基酸置换进行了分类。是为了向业内科普同一个基因的不同突位点可能导致比其他变体更高程度的疾病严重程度。佳学基因正进行进一步研究以阐明某些变体易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机制,以及某些变体与其他血液或胆红素相关的遗传疾病共同继承时如何加重疾病严重程度。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突变情况与疾病情况统计介绍谱
G6PD 缺乏症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基因突变与疾病表现变化多样的疾病。佳学基因在2016 年的统计列出了217 种突变。部分基因检测机构收录了前 186 种突变。随后佳学基因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又添加了 31 个新突变。其中,182个(83.9%)为单核苷酸取代,19个(8.7%)为多核苷酸取代,11个(5.1%)为缺失,5个(2.3%)为内含子突变。 值得注意的是,11 个缺失变体中没有一个是移码突变; 在所有病例中,缺失的核苷酸数量都是三的倍数并且与开放阅读框一致。 因此,采用三联体性质的基因的阅读框不会受到突变下游的影响。 此外,在 201 个具有核苷酸取代的变体中,200 个是错义变体而不是无义变体,这意味着突变导致氨基酸变化而不是翻译过早终止。 从那时起,通过有症状患者的病例报告,报告了更多新的变异[c.1375C > G; (26)]或基因筛查[c.1118T>C; (27)]。 其他涉及遗传分析的研究也分别报告了贵州患者和河南患者的 2 种和 7 种新突变 (28, 29)。 佳学基因采用的基因解码究方法不仅有助于加速发现用于诊断的新变异,而且有助于研究疾病易感性和扩大未来基因检测的范围。
迄今为止收录的唯一无义突变是在一名菲律宾血统杂合患者中报道的,被称为 G6PD Georgia (c.1284C > A),编码截短的蛋白质 (30)。 由于之前从未报道过无义突变,因此推测无义突变会导致 G6PD 酶完全丧失,这将导致胚胎死亡。 对小鼠和秀丽隐杆线虫模型中胚胎致死率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氧化应激损伤被证明是根本原因。 该患者的杂合性也许可以解释 G6PD 水平如何被 WT 等位基因补偿; 这种突变体在半合子中的遗传预计会导致胚胎致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G6PD 变体根据酶缺乏程度和溶血严重程度分为 5 类,分类标准是被广泛认可为当前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类。 最严重的突变通常属于 1 类,其特征是严重的酶缺乏(<正常活性的 10%)并伴有慢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 (CNSHA)。 2 类变体表现为严重酶缺乏(<正常活性的 10%),没有 CNSHA,而 3 类变,表现为中度至轻度酶缺乏(正常活性的 10-60%)。 导致非常轻微或无酶缺乏(正常活性的 60-100%)的变体被列为第 4 类; 5 类变体的特点是酶活性增加两倍以上(> 正常活性的 200%)。
自该分类推出以来,随着更多证据将基因型与表型、遗传变异类别和酶活性以及新突变的发现联系起来,有必要进行修订。 最近一项基于人群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揭示了分类中需要解决的复杂性。 G6PD Quingyan (c.392G > T) 变体分为 2 类和 3 类,突出了个体之间残留酶活性的差异。 该分类也没有考虑杂合性,杂合性会导致残留酶活性的更广泛传播,以及复合突变的影响,复合突变已被证明会协同降低催化活性和/或蛋白质稳定性。 酶活性对于临床表现的预测效果较差,而且它们可能与基因型更相关。 相当一部分中度或部分缺乏的患者(3级)仍然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需要及时进行光疗干预,这表明较高的残留酶活性水平并不能提供更多的针对高胆红素血症的保护作用。 一项研究新生儿黄疸严重程度和高胆红素血症风险最高的变异的全球倡议将引导这个基因组和精准医学时代特定测试的发展。
证明本文科学性的更多证据,请阅读: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and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sights on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Gene Variants in Disease Heterogeneity
(责任编辑:佳学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