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学基因检测】骨石症的基因解码、基因检测
根据《骨科疾病表征及其基因序列变化》,骨石症是指一组遗传性罕见骨骼疾病,其特征是破骨细胞的骨吸收缺陷导致骨密度显著增加,破骨细胞是骨组织中专门用于此功能的细胞。骨石症,又叫做骨硬化病、骨质石化症、骨质石化病、石骨症、骨硬化症根据遗传模式可以区分三种类型的石骨症:常染色体隐性(ARO)、常染色体显性(ADO)和X连锁。ARO的发生率为1:250000,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由于初始突变的效应、地理隔离或高度的父母血缘关系,ARO的发生率更高。
常染色体隐性石骨症ARO也被称为恶性婴儿,因为它在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出来,并且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中通常是致命的。常染色体显性石骨症ADO的发病率为1:20000,也被称为成人石骨症,因为临床表现通常发生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并且由于预期寿命通常正常,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然而,这种形式显示出高度可变的严重性,从无症状病例到患者的生活受到严重受影响都有,在这些个体中,该疾病在儿童时期就明显存在。最后,X连锁骨石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形式,到目前为止,佳学基因解码所发出的报告中的无关患者很少。碳酸酐酶II(CAII)缺乏是具有公认分子发病机制的第一种骨石症。初步证据来自患者体内酶活性的生化评估;之后,CAII基因的直接测序基因检测可以识别准确的突变[9]。自2000年以来,由于基因解码技术的应用,石骨症的遗传学及其基因信息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阐明,从而为大约90%的患者提供了基因检测分类和诊断依扰,然而还有极少的病例仍然南需要复杂的基因解码技术来进行精确的诊断。在“纯”常染色体隐性石骨症ARO中,七个不同基因之一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疾病:其中五个疾病基因(TCIRG1、CLCN7、OSTM1、SNX10和PLEKHM1)编码参与再吸收陷窝酸化和/或囊泡运输的蛋白质。
这些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导致富含破骨细胞的骨石症,其中破骨细胞丰富但没有功能。另一方面,TNFSF11(RANKL)及其受体TNFRSF11A(RANK)的突变与破骨细胞贫乏的常染色体隐性石骨症ARO相关,破骨细胞生成受阻。在常染色体显性石骨症ADO中,I型和II型在关键临床特征(即骨密度增加的主要部位和易发生脆性骨折)和遗传缺陷方面有所不同,分别位于LRP5和CLCN7基因。然而,由于常染色体显性石骨症ADO I源于由于LRP5对细胞外拮抗剂SOST和DKK1的亲和力降低而导致的成骨细胞活性增强,从而导致Wnt典型信号增加,因此它更适合归类为高骨量。因此,在此不涉及LRP5基因突变的最新文献。最后,X连锁骨质疏松症归因于NEMO(NF-κB必需调节因子)基因的亚型突变。
在这里,骨科健康异常的基因解码回顾来断更新的遗传学发现,这些发现扩大了导致石骨症的分子缺陷的范围。佳学基因解码描述上述基因中发现的新突变,特别关注新类型的突变,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突变挑战了遗传研究中常用的基因突变位点的选择标准,基因解码也介绍在单个或少数患者中出现的石骨症相关的新基因。基因解码总结的在石骨症发病机制中起作用的分子和信号通路也进行了描述。
(责任编辑:admin)